夜幕下的艺术品市场:艺术货币水太深
艺术品市场繁荣的同时,目前尚未明晰的艺术品买卖法规与制度,为艺术品的虚高抬价与种种暗箱操作,提供了一段 最美好的灰色敛财时光 。除传统的拍卖行交易外,文交所艺术品股票、艺术品银行等新兴买卖形式在近年异*突起,由于 游戏 规则或缺失、或未全,使得艺术品市场而今面临着进退维谷的生死抉择。 真赝艺术品疑云 一般说来,赝品指的就是假货。中国是个有着悠久文明和历史文化的国家,自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红山、龙山、仰韶、马家窑等诸多文化现象以来,各类文化相互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学习借鉴,从而成就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明。在传承过程中,临摹法帖、仿绘古画、借鉴先朝就几乎成为了代代相传的学习借鉴方法。 模范 一词也就由此而来,以模仿他人做出成就者为范。其实,宋代的官窑、哥窑瓷器借助了青铜器的造型,清朝仿的是官窑、汝窑的瓷器,历代名人绘画中都有模仿他人之画作,以至存世的几帧王羲之法帖也是唐代摹本。那么,不是艺术家本人原作或不是本朝本代的东西就一定是假货、是赝品呢?当然不是。 一件赝品是相对于某件真品而言的,前者与后者在概念上对立,但在可感性质上相似。 中国收藏家刘益谦2013年9月从纽约苏富比[微博]拍卖行以5037万元人民币竞得的苏轼《功甫帖》,被上海博物馆书画专家指认为 伪作 的消息在络上引发关注。但由于拍方、藏方并不认为是假的,而质疑方尚未正式回应,至今苏轼《功甫帖》 真伪之争 尚无眉目。 《功甫帖》是由苏轼在其艺术生涯中期创作完成的,分两行书有九字 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 ,为苏轼奉别友人郭功甫时所写的手札,字数虽少,却极富神采。到目前为止,《功甫帖》已流传了900余年。但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钟银兰、单国霖、凌利中三位研究员向媒体公开披露,称通过他们的考证,发现近期露面的《功甫帖》是伪本,钩摹自晚清鲍漱芳(约1763-1807)辑刻的《安素轩石刻》,其制作时间定于道光四年(1820)至同治十年(1871)。根据这一结果,这件《功甫帖》不仅非原作,而且非原作钩摹,实际是从石刻拓本中钩摹出的。 何以得出这一结论?研究员称,通过相关比对,苏富比拍品《功甫帖》中, 轼 字的勾(上提处)、 谨 字收尾的横,不见自然书写时的浑然天成,倒是 复制 了原本属石刻、拓本自身局限与特点的细节,如大量非人工自然书写而产生的石花、斑点、圭角、棱角状等莫名其妙甚至匪夷所思的运笔与笔触。 此外,上博研究员还指出,作品中鉴藏印、骑缝章的几处破绽,亦可作为《功甫帖》钩摹作伪的旁证。如这件拍品 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 九字之下,留有六方朱印,历经不同年代,跨越百年,可几位藏家的印泥色泽居然是一样的。同时,上博馆员认为,钩摹本中,除许汉卿鉴藏印为真外,其余明清题跋及鉴藏印皆伪,此属坊间作伪者之惯用伎俩。这样一来,5000多万元的作品一下子就不值钱了。 2012年,一件神物 出土 了。商人谢根荣找来一堆玉片,请牛福忠串成了 金缕玉衣 。牛福忠是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委员会主任,他请来中国收藏家协会前秘书长王文祥、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杨伯达、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前主任杨富绪、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前副主任委员史树青5位专家,他们在装着 金缕玉衣 的玻璃柜子外 走了一圈看了看 ,便为这件 文物 估价24亿元人民币。谢根荣用这一纸估价说明,骗银行放出近7亿元的贷款,最终5.4亿元打了水漂。 还有徐悲鸿的天价油画。2010年6月,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拍出7280万元的天价。蒋碧薇系徐悲鸿夫人,该油画拍卖信息被发布于多家站,同时配发有 徐悲鸿长子徐伯阳与这幅画的合影 以及徐伯阳出示的 背书 ,背书内容为: 此幅油画(人体)确系先父徐悲鸿的真迹,先父早期作品,为母亲保留之遗作。 不过,2011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届研修班的10名学生联名发出一封公开信,声称这幅天价徐悲鸿油画,其实不过是他们当年的习作。 天价油画的买家无疑是这则人为缔造的真实神话里最悲哀的主角。但显然,在拥挤的悲情人潮中,他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拍卖的热浪一波波冲刷出新纪录。 艺术品市场高潮迭起 2010年,中国艺术原创作品和古董艺术品的交易总额为989亿元,市场份额升列全球第二。而在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春拍获428亿元,创历年新高。齐白石一幅作品更以4.255亿元的价格刷新了近现代书画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 2011年5月,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 篆书四言联》从8800万元起拍。 这幅画应该能过亿! 几位藏家给出了自己的判断。经过多轮竞价,最终这幅作品以4.255亿元成交。这样的结局让不少行里人感到错愕。但《松柏高立图 篆书四言联》并非国内书画的最高价,2010年保利春拍的*庭坚书法作品《砥柱铭》以4.368亿元成交,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古代书画拍卖价的巅峰。不仅是书画,在外资、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各路热钱的冲击下,国内整个艺术品市场的拍卖价格都连创新高。 有关机构发布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219家拍卖公司实现总成交额 428.42亿元,同比2010年春拍上涨112.71%,环比2010年秋拍上涨15.13%;2012年,仅保利拍卖一家的年成交额就超出了60亿元。秋拍刚刚结束,苏富比便以 领跑世界拍卖界 的标题发布了数据,亚洲部分的艺术拍卖增长达50%。在香港秋拍中总成交额高达41.96亿港元(5.38亿美元),创亚洲历来最高总成交纪录。 中国艺术品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末复苏,到拍出亿元人民币价格的艺术品,整整用了20年的时间;但是,从1亿元走到5亿元,只用了一年时间。 一次又一次的天价成交,一个又一个纪录被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像服用了兴奋剂。来自法国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已超英赶美,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有人甚至大胆预言: 未来3年,中国艺术品单品价格极有可能突破10亿元。 拍卖场上艺术品拍卖价格连创新高,艺术品价格暴涨的背后推手是什么?是资本。 房子不能炒了,股票跌了,*金也不涨了,现在最赚钱的是什么?是艺术品。 这一说法印证了资本迅速流入艺术品市场的原动力。 在艺术品的买卖链条上,上游一端是高深、晦涩的鉴定门槛,下游终端是无处安放的大把热钱。市场繁荣的同时,目前尚未明晰的艺术品买卖法规与制度,为艺术品买卖的虚高抬价与种种暗箱操作提供了一段 最美好的灰色敛财时光 。传统的拍卖行交易外,文交所艺术品股票、艺术品银行等新兴买卖形式在2011年里异*突起,由于 游戏 规则或缺失、或未全,使得艺术品市场而今面临进退维谷的生死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