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m.39.net/pf/a_6712021.html海八珍——中华美食之巅。
鱼骨、海参、鱼翅、鲍鱼、鱼肚、干贝、鱼唇、鱼子。
在古代,平民阶级别说尝,连见都未必见过。
然而近几年,这些海鲜却渐渐日常化了。
在福建海产市场,12头鲍卖3元,大一点的10头鲍才卖4.5元。
但奇怪的是,即便价格如此便宜,在市场上也不受欢迎。
一众大爷大妈目不斜视的路过鲍鱼摊,将手伸向寻常的带鱼虾蟹。
哪怕它们的价格,相差无几。
倒不是鲍鱼质量欠佳,而是中国人早已形成思维惯性。
鲍鱼这种高端食物,怎么能飞入寻常人家呢?
1、鲍鱼往事
鲍鱼之所以金贵,中国人无疑是最大推手。
第一个吃鲍鱼的人早已不可考究,但史料里记载着爱吃鲍鱼的人,个个非富则贵,不是皇帝就是权臣。
《汉书·王莽传》记载,西汉后期的新朝皇帝王莽馋于鲍鱼,尤当“忧懑不食”时,必喝酒吃鲍。
东汉的曹植在悼念其父亲时,也曾提到曹操生前喜食鲍鱼。
而到了清朝,鲍鱼已经发展到皇家宫廷宴的地位。
在清廷皇室,就有“全鲍宴”的记载。据说当时沿海各地大官朝见时,大都进贡鲍鱼为礼物,一品官吏进贡一头鲍,七品官吏进贡七头鲍,以此类推。
鲍鱼之所以登上珍馐之巅的宝座,最初并非因为口感,而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繁复难记的制作和熬煮流程,非得配有厨子的大户人家不可,才成了“身份的象征”。
所以,稀缺的鲍鱼自然就逐渐成为了富贵人家的菜肴。与其说吃的是口感,还不如说吃的是地位、权力。
近代以来,香港人杨贯一对鲍鱼文化的推崇又到了极致的地步。
用跨越了两个年代的时间,杨贯一在80年代成功钻研出令世人惊叹的鲍鱼烹调方式:用传统的瓦煲和木炭,用老鸡、排骨吊味,再用慢火熬煮,使其他材料不会盖过鲍鱼的鲜味......
就这样,90年代末,涌向世界各地的华人移民又把鲍鱼这道菜带进唐人街,作为中华料理顶级美食的代表。
至此,鲍鱼已成为上流华人饮食文化的一种符号。
2、鲍鱼身份之争
不同海域出产的鲍鱼,就自分了第一层级。
在全球产地上,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日本、中国都有鲍鱼的身影,其中又以日本出产的鲍鱼为极品。
同等产地的鲍鱼,在不同形态方面又划分出一条牢固的鄙视链:干鲍>鲜鲍>冷冻鲍鱼>鲍鱼罐头。
然而,这些鲍鱼之间,真的有区别吗?
其实在过去,鲍鱼因运输条件限制,才不得已制作干鲍。
而如今,加上情怀、匠心或号称“绝不外传”鲍鱼的干制秘方,反而使干鲍一度成为堪比“黄金”的收藏品,已经与当初追求美味的初心大相径庭。
弄出这些复杂的术语,无非是要干鲍与普通民众划清界线。
而鲜鲍则对穷人友好得多。
在市场里让摊贩洗刷处理好,回家煮够火候,再加点喜欢的配料,一样能够食指大动。
在鱼叔看来,其实无论人工养殖还是海底野生,鲜鲍还是干鲍,4头还是12头,真的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加上了“富人”的标签,鲍鱼自然就被赋予了一套独特的饮食江湖文化。
3、鲍鱼该怎么吃?
自从70年代中国成功研制出鲍鱼的养殖技术后,我们就成了鲍鱼的养殖大国,占比达到了世界的90%。
只要不执着于四头六头的干鲍,鲍鱼价格已经相当亲民,一日三顿也未尝不可。
虽然鲍鱼的身份有被神话的因素,但它的口味确实当得起“八珍”的身份。
日本对待鲜鲍,也有一以贯之残酷的活烧生鲍,把鲜活的鲍鱼洗刷干净,除去内脏等,就把其放在炭火上烧制,还可以看到蜷起的肌肉。
虽说残忍,但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鲍鱼的“鲜”。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鲍鱼刺身、鲍鱼寿司,可谓极大融合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和文化。
在澳洲和新西兰,也有勇士提出“生吃”,以保留鲍鱼的鲜美。
直接把海里捞上来的活鲍鱼处理干净,然后切片,再放回鲍鱼壳中,再加入少许盐和几滴柠檬,没有一点腥味,爽脆又带嚼劲。
在鲍鱼文化被发挥出极致的中国,自然有与之身份相匹配的做法。
首先要被点名的,肯定是福建名菜佛跳墙。
传统意义上的佛跳墙,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集合数十种诸如鲍参翅肚鱼胶花胶等名贵食材,光是鲍鱼的泡发,就花去了三天,焖煮还要十几小时。
当然,如今我们也可以做简化版的佛跳墙。
用老母鸡吊起一道高汤,把市场买来的鲍鱼用盐、淀粉刷一下,清洗干净黑色裙边,剪去鲍鱼嘴,在背面划上小十字花刀,再把其他各种食材分别烫熟......
等高汤好了以后,再把鲍鱼和其他食材一并放进去焖煮,层层铺在瓦罐子里,再用高汤烧制浓郁汤汁,淋上,大功告成。
要是嫌太费力,鲍鱼鸡煲就十分下饭和家常。
依旧把鲍鱼作上述同样的处理备用,热油下锅,放配料,把鸡倒入翻炒至金黄,加蚝油、柱候酱和大葱,再放入备好的鲍鱼焖煮,还有蒜瓣和洋葱,十几分钟后,揭盖立马鲜香四溢......
一口,就吃回人间值得。
总而言之,鲍鱼不再是当年“高居庙堂”的美食,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吃货的我们,当然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敞开肚子,燥起来吧!
—END—
联系我们
公司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