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与不回国的选择)
小超:外出留学的时候,有没有私下里或者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想一想,外面的环境和条件会比国内好一些,我不回家了?
麦康森:我是一个普通人,也曾有过这种想法,但是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回国。在国外,我从已经移民的那些人反馈的信息了解到他们中的很多人,差不多超过80%甚至90%的人在国外都是学非所用,很多人为了生存,找了不是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所以我就想,如果不去从事自己专业工作的话,学了20多年的专业优势就没有了,所以最后我还是选择不放弃专业回国。年我回国的时候感觉中国在飞速发展,这里的平台和机会可能会更多。我现在还对很多没有回国的人说,“只要想干事,只要能干事,你回来就有事干,就能干成事。”
(回国后的工作选择)
小超:年,您作为一个“海归”,可以选择的工作肯定很多,可能也有很多单位希望您去他们那里上班,最后您是怎么选择的?
麦康森:我回国的时候的确有很多选择,最终我还是选择回到中国海洋大学,回到我的母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的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院士,还有我的老师李爱杰先生,他们非常希望我能回到中国海洋大学。另一方面我觉着所学的专业,在中国海洋大学这个平台上能有更大的发挥,所以我最终选择了中国海洋大学。
小超:实践证明您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
麦康森:人生只有一条路,没有比较,但是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去比较。我想说的是,一旦选定之后就要一直往下走,不去考虑是否是最好的,因为我们没有对照试验,人的路只有一条,我只能认同它是最好的选择。
(节目讲述)不放弃自己专业的麦康森,最终选择了回到祖国,而经过思考来到母校的麦康森如鱼得水,在领导支持和同事的配合下,科研事业蒸蒸日上,很快就取得了即使在海外优越环境中也很难达到的成果。
(回国工作成果)
小超:您在中国海洋大学工作至今,研究过有哪些重要课题?
麦康森:我这十几年来研究工作做的很充实,进一步把原来对虾营养、对虾饲料进行优化,提高了饲料效率,又把在国外开展的鲍鱼研究工作不断的向前推进、发展。我国现在海水养殖赢来了第四次浪潮,针对主要的养殖品种的研究,比如我们国家有名的大黄鱼、鲈鱼,都是我回国以后研究的内容,应该说还是卓有成效的,很多成果都实行了产业化。我们做应用科学的很容易找到一种成就感,有时候我在想,老中医写个配方能把您的病治好,我搞饲料的写个配方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我的成功。
(节目讲述)据了解,麦康森先后承担或主持了国家海洋、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基金、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等十余项重大项目中的科研课题。而在这些研究过程中,听说他还有一个“鲍鱼博士”的美称。
(关于"鲍鱼博士"的称呼)
小超:我知道您后来还有一个外号,也是大家都比较羡慕的——“鲍鱼博士”?
麦康森:首先我不承认这个称呼。他们这样称呼我,只是因为在研究过程中,我曾研究过鲍鱼,并且研究的时间还很长,从年到现在从没间断过对鲍鱼的研究。我到爱尔兰留学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那里没有很大的水产养殖对象可供我选择,而在我实验室里刚好就有鲍鱼。从90年代开始,中国已经大规模开展了鲍鱼养殖,但营养这方面没有人研究,或者说很少有人研究,在国际上研究的人也很少,另外再加上其它一些原因,最终我选择了研究鲍鱼。其实跟当时上大学一样,没得选。年我主持了国际鲍鱼生物学大会,这是鲍鱼国际学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当时是由我来组织的。那时候《中国地理杂志》正在做一个专刊——“中国的珍贵食品”,是一个八珍的系列。他们知道这个“鲍鱼大会”后来找我,“鲍鱼博士”这个称呼也是他们给我起的。其实我读的博士后学位是以鲍鱼为研究对象,但我的博士学位不是鲍鱼博士,而是理学博士。
小超:但是我觉得这个名字挺好听!
(曾经的副校长)
小超:您原来是不是也曾担任过中国海洋大学的副校长,为什么后来辞去了这个职务,转而专心研究自己的业务?
麦康森:因为在副校长的位置上,行*管理占去了我很多时间,但是我还必须要做研究。这样时间会被挤掉,会被打的支离破碎,用很少的时间做研究、做学问是比较困难的。我决定还是专心做研究,就辞去了副校长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