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吃鲍鱼了,但他 [复制链接]

1#

小时候,对高档食材的第一印象来自鲍翅参肚这四大海味,尤其是鲍鱼,历来顶着“海味珍馐”的帽子,一亮相,就是逼格的代名词。

后来看到孔子名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顿时便疑惑起来,鲍鱼=一种臭臭的鱼?如果是这样,自古以来人们又怎么会把它列为海珍之冠呢?

在翻阅了诸多史料后才明白,现代的鲍鱼名鱼,实则非鱼,可古代的“鲍鱼”还真的就是条鱼,不仅是鱼,它还是一条有味道的“臭咸鱼”

01“鲍鱼”and鲍鱼,一朝重名误千年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有一天,你穿越回了秦朝,来到一家酒楼,看到店里有“鲍鱼”这道菜,久未尝鲍鱼之美的你大呼小二上了一道,正准备大快朵颐时,却被一股臭气熏了个半死。你定睛一看,眼前的这盘黑咕隆咚的东西哪里是什么鲍鱼,分明是一盘臭咸鱼嘛。

接下来,你是不是打算拍案而起,找店家算账了?息怒息怒,人家可没给你上错菜,在秦朝,臭咸鱼的名字就是“鲍鱼”。

“鲍”这个字,在东汉经学家许慎写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鲍,饐[yì]鱼也。”这个饐就是(食物)腐败发臭的意思。而饐鱼,清朝文学家段玉裁做注解说:“故盐鱼湿者为饐鱼。”可见,它说的就是我们现在家常腌制的湿咸鱼。

别看咱们现在的湿咸鱼很下饭,在没有冰箱和保鲜技术的古代,湿咸鱼那可就是臭的化身。汉代《释名·释饮食》中写道:“鲍鱼,鲍,腐也,埋藏奄(腌)使腐臭也。”可以说,唯有那些腌制发臭的咸鱼,才能真正算得上有灵魂的“鲍鱼”。

“鲍鱼”究竟有多臭?秦始皇估计有话说。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记载,始皇崩于沙丘平台后,丞相李斯怕天下有变便秘不发丧,将“棺载輼凉车中”,想着把尸体运回咸阳再说。

可大夏天的,尸体很快就有了腐臭味,没办法,只得“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这一石“鲍鱼”换算到今天差不多有斤,可想而知那味儿得有多“醉人”。

就此,“鲍鱼”的独特味道符号算是烙印下来了,唐代诗人李贺还曾作诗云:“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梓棺费鲍鱼”。也是讽刺得很。

可就是这位高居“食物酸臭界”翘楚的“鲍鱼”也是有粉丝的,周武王姬发就是它的拥趸之一。

贾谊的《新书·礼》中曾记载:“昔周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发,嗜鲍鱼,而太公弗与,曰:礼,鲍鱼不登于俎,岂有非礼而养太子哉?”

为此,太公还曾劝谏过武王,这湿咸鱼太臭,登不了祭台,您好这口儿,可与您这太子身份不符啊(“臭鱼不登祭台,身为太子可得知道此礼。”)。可“鲍鱼”闻着臭吃着香,姬发只得偷偷享用。

02真正的鲍鱼其实叫“鳆鱼”

既然臭咸鱼把“鲍鱼”的名儿给占了,那真正的鲍鱼叫啥呢?

答:鳆鱼。

《说文解字·鱼部》载:“鳆,海鱼名。从鱼复声。”

为啥叫鳆鱼?从古人造字规律上看,鳆字右边的复字通“覆”,有覆盖的意思。晋代博物志《广志》言:“鳆,无鳞有壳,一面附石,细孔襍襍,或七或九。”也许就是因为鲍鱼是由一个硬壳覆盖着一片嫩肉构成的,所以才想出这么个名字吧。

那么,鳆鱼的读音跟咱们今天是一样的吗?

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曾写:“鳆音扑,入声,今人读作鲍”。到了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称:“鳆,音薄。(颜)师古曰:鳆,音雹,雹与薄同。”也就是说,鳆的古代发声与薄、雹相近。

后来,人们逐渐将“鳆”称为“鲍”,比如,清代周亮工在《书影》中讲到:“鳆鱼出胶州。鳆音扑,今皆呼‘鲍’”。由此,鳆鱼也就渐渐变成鲍鱼了。

有趣的是,现在日文中,鲍鱼还有“鳆”的名字,可见受到中国的影响颇深。

据考证在北宋时期,日本的鲍鱼就已经被销往中国,那时人们管来自日本的鲍鱼叫“倭螺”。苏轼在他的《鳆鱼行》中就曾写过:“东随海舶号倭螺,异方珍宝来更多。”

别看“倭螺”这个词不太好听,它的品质可是极佳的,颇受当时吃货们的好评,我们的这位苏大吃货就曾赞颂过:“膳夫善治荐华堂,坐令雕俎生辉光。肉芝石耳不足数,醋芼鱼皮真倚墙。中都贵人珍此味,糟浥油藏能远致。”(《东坡续集》卷一)

呵,真香!

03他们都是鲍鱼爱好者

在古代,鲍鱼是非富即贵的人家才吃的起的“稀罕”食物,许多名人都是它的忠实拥趸。最早让鲍鱼“青史留名”的人是王莽,他的信条是:可以不睡觉,不能不吃鲍。

《汉书·王莽传》曾记载:“莽军师外破,大臣内畔,左右亡所信,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啗鳆鱼。”这是说王莽在军队被人打败,手下纷纷叛逃时气的吃不下饭,只能靠喝酒和吃鲍鱼过日子。

虽然我们无法理解王莽吃不下饭却能吃鲍鱼的心情,但不得不说,鲍鱼这种食物,也确实因为他而火了。

在他之后,曹操是另一位青史留名的鲍鱼狂热爱好者,他死后,儿子们都是用鲍鱼为他上供。曹植在《求祭先王表》中还曾写过“先主喜食鳆鱼,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鳆鱼二百。”

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亲生的,曹丕也对鲍鱼爱得痴迷,曾经他还用鲍鱼给孙权行贿过,在《与孙权书》中写到:“今因赵咨致文马一匹,白鼲子裘一领,石蜜五斛,鳆鱼千枚。”千枚鲍鱼,出手也是真大方。

除了爱吃鲍鱼,在漫长的吃鲍探索中,古人还发现:鲍鱼,还是鲜的好!

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有云:“余尝于张称深座间,有以活鳆鱼为献,其美盖百倍于槁干者。”可见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偏爱活鲍鱼。

明代的周亮工也曾说过:“予在潍,匡九畹以鲜鳆来,就火上炙噉,鲜美异常”。潍指山东潍坊,这边离海近,可以吃到活鲍鱼,那味道真是美味得不得了。

美味归美味,鲍鱼也是真的贵,当时因为曹操父子对鲍鱼的“大力带货”,导致当时权贵们都跟风吃鲍,鲍鱼的价格也就涨上去了。《南史·褚彦回传》这样记载:“时淮北属魏,江南无复鳆鱼,或有间关得至着,一枚直数千钱。”真是赤裸裸地哄抬物价。

后来有了苏东坡这位吃货“微商”,更是把鲍鱼吹上了天,什么胜过“肉芝石耳”啦,美过“醋笔鱼皮”啦……总之,在古代,鲍鱼的价格就没便宜过,以致于后来它还成了清宫御膳,连康熙都为它打call。

不过呢,鲍鱼的美味可不完全是炒出来的,它确实是一个集美味与营养于一身的“优秀选手”。我们该庆幸的是,今天的鲍鱼已经走下了神坛,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和曹操、王莽等“名流”一起,一品它的好味道。

走,咱吃鲍鱼去!

参考资料:吴正格.“鲍”字味道[J].中国烹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