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潮汕最地道的五道美食,色香味俱全,让人念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传染么 http://m.39.net/pf/a_6860381.html

很多人钟爱潮汕这座老城

有着电影质感的老街小巷,还是美食界的一座孤岛有时候对一个城市的想念,仅仅只是因为一碗面对潮汕的思念也是这样因为潮汕的美食实在太多了九宫格再九宫格也无处安放这颗热爱美食躁动的心

潮汕指广东东部的汕头、潮州和揭阳。潮汕物产富饶,蔬果品种繁多,盛产名贵海味,素有“蔬菜王国”、“水果之乡”、“鱼米之乡”等美称。正所谓“无美食,不潮汕”,多少人心中都有一个“潮汕美食梦”。富饶的物产是潮汕美食的基础,潮汕人爱吃会吃,不仅制作的牛肉丸风靡全国,还善于制作精致小食。

一、潮汕手打牛肉丸

潮汕手打牛肉丸

牛肉丸是潮汕美食的代表,牛肉丸采用精心的制作方式,更有利于尝出牛肉本来的味道。

一提及潮汕美食,外地人印象最深刻的,总是那一口鲜香的牛肉丸。其实牛肉丸并非潮汕专有,那么潮汕牛肉丸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

(1)无论如何制作都能吃出原汁原味

牛肉丸如何做菜?做不出番茄炒蛋的孩子都可以把牛肉丸做的很好吃。牛肉丸可入汤,注意汤水不要过度沸腾,不然牛肉丸会失去它的爽滑。牛肉丸汤面、牛肉丸果条也十分搭味,如果觉得不想入汤,可以把牛肉丸对半切开,放进热油里炸或者直接放进烤箱烤,起锅刷上香油、酱油、沙茶或者烧烤粉调制而成的酱料,就是一颗诱人十足的小丸子了!

(2)新鲜、嫩脆,汤汁多!

潮汕人吃东西重视“鲜”,清汤火锅最能保留原材料的新鲜。牛肉丸下锅,捞上来咬上一口,鲜嫩多汁,嚼劲十足,极其入味!吃过外面的号称“潮汕牛肉丸”,却发现淀粉要不太多、要不就牛肉不新鲜,要不就没味道,味同嚼蜡。由此可见,制作潮汕牛肉丸比例必须是要掐很准才行。

(3)潮汕牛肉丸以手打为主,嚼劲十足!

现在市面上的牛肉丸主要分为牛肉丸(细丸)、牛筋丸(粗丸)两种。传统潮汕牛肉丸做法,都是直接把牛肉通过捶打的方式,加入淀粉制作而成。而牛筋丸,则是为了满足部分客人追求嚼劲的口感,混入牛筋制作。潮汕牛肉丸的独特口感,大概来自于潮汕当地新鲜嫩滑的牛肉,加上当地人在美食方面及其重视食材的“原味”性,不会用太多的佐料掩盖牛肉丸本身的味道。而且牛筋丸中会加入蒜香,味道浓郁。

(4)最佳搭档“沙茶酱”,饱腹感足!

吃牛肉丸不蘸酱说不过去,一颗牛肉丸半勺沙茶酱,潮汕人特制的沙茶酱色香味十足,是吃牛肉丸必不可少的搭档。虽然现在也有很多人会在沙茶酱中加入辣椒酱,用辣味来中和沙茶酱的腻味。

潮汕手打牛肉丸选用新鲜的牛腿包肉作料,去除筋后切成块,放在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锤刀两把(重量3公斤左右),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浆,加入少量食用碱、精盐、上等鱼露和味精,继续再槌15分钟,随后用大钵盛装拌匀,用手使劲搅挞,至肉浆粘手不掉下为止,然后用手捻肉浆,握住拳头控制从大拇指和食指成环状中挤出丸,用羹匙掏下放到温水盆里,再用文火煮丸约8分钟,捞起牛肉丸。食时用原汤和牛肉丸下锅煮至初沸,蘸辣椒酱食用!弹力十足,狠狠地咬一大口牛筋丸,丰富的肉汁在口腔中四溅,味蕾被充分激发,浓厚的牛肉味久久不散。

潮汕肉丸的制作始于鱼丸。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平王喜鱼,每餐无鱼则食而无味。偏楚平王残暴成性,若不慎梗了鱼剌鱼骨,便会杀了做菜厨师。一日,有新厨师深感伴君如虎,自己迟早难逃一劫。越想越气愤,就用刀背狠狠剁鱼以泄愤。岂知这一剁,竟使鱼肉与鱼骨分离。他灵机一动,将鱼肉剁成肉泥,再搓成丸子给楚平王吃。楚平王竟赞不绝口。从此,做鱼丸的食法就保留了下来,并随着楚平王南迁传至潮州。民间将制作方法依法类推,做出猪肉丸和牛肉丸。这三种肉丸再加上鱼皮饺,就是民间俗称的“潮州四宝”。

二、潮汕红粿

潮汕红粿

说到潮汕红粿,几乎每个潮汕人都吃过这种粿。又名红壳桃,寿桃粿,取桃果造型而得名。

潮汕有句老话叫“时节做时粿”,在潮汕地区,凡时年八节,几乎家家产户都要做粿吃粿。不一样的节日,会吃不一样的粿,长短不一,形状各异,不变的是总会有红桃粿的身影。红色也代表着喜庆、好意头,所以群众逢年过节、进宅、嫁女、“出花园”(即成人仪式)都必须用到它。由于红粿桃香味四溢,红红火火,因此在潮汕的各种祭拜习俗中,凡是属于喜庆的,都可以作为祭品,就是初一、十五拜地主爷,初二、十六拜招财爷,都有红粿桃的影子,再也不只是农历十月十四才有的粿品了。

印象中时年八节,阿婆阿嫲就会聚在一起边做粿边聊自家事,谈笑之间就做了一个个红红雅雅的红桃粿。

在澄海的民间,昔年的红粿桃并不是在时年八节做的,这里的农田以种水稻为主,分早造晚造,晚造后种冬耕小麦,晚造收成在农历十月,这时各家各户的米缸开始有米装,潮汕先人希望常年米缸满满,于是定农历十月十四这一天为拜米缸(潮汕话叫瓮,谐音晏),并用大米磨粉做粿皮,加入一种当地俗称叫红呢泥的色粉,使粿皮成红色,用糯米加入香菇猪肉丁虾米花生等煮香糯米饭做馅,再用木制桃形模具做成红粿桃,同时手工做些扁担形状和箩筐形状,入锅蒸熟。以这种粿来祭拜米瓮,期望丰收有米粮。

三、潮汕肠粉

潮汕肠粉

潮汕肠粉风味独特,早餐宵夜皆宜,是潮汕人最喜欢的小吃之一。

潮汕肠粉的历史不过十来年之久,是潮汕80后的一代的心中小时候的味道。潮汕肠粉早已是家乡味甚浓的街边小吃。80后是肠粉的忠实粉丝,很多人都曾有过一段早餐吃肠粉的经历。早起,洗刷完毕,跟父母要几块钱,在上学的路上找一家肠粉摊子。几块钱一盘的肠粉薄薄的粉皮下裹着猪肉、鸡蛋、虾仁、香菇、菜脯粒,在加上几片生菜,浇上潮汕特色的卤肉汤,真是叫人回味无穷!

关于肠粉的起源,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最早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又有人说“肠粉起源于广东,早在清代末期,广州街头上就已经听到卖肠粉的叫卖声”.也有传说是乾隆皇帝游江南那会儿,受了吃客大臣纪晓岚的蛊惑,专门拐去粤西吃肠粉。当吃到这种“够爽、够嫩、够滑”的东西时,乾隆赞不绝口,并乘兴说:“这米粉有点像猪肠子”.肠粉在广东是最为普遍的早餐,看起来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吃起来鲜香满口、细腻爽滑、还有一点点韧劲,让人一吃难忘。

四、砂锅粥

砂锅粥

潮汕是著名的侨乡,潮汕人因其会做生意而被称为“东方犹太人”。正宗的潮汕砂锅粥可以做成许多口味,有海鲜、有家猪、或者皮蛋等等。提起潮汕砂锅粥,可以说在近几年火遍了全国。鲜美的味道,热乎的感觉,虽起源于潮汕地区,但为北方朋友的餐桌上又增添了一道美味。尤其是到冬日年关的日子里,一锅刚刚熬好的粥俨然成为冬季温暖的新代名词。

在潮汕走一遭,各种粥店、夜糜档随处可见。粥就是当地人的主食,他们每天睡醒后要吃粥,夜里饮醉归家前,也要先喝一碗路边店的白粥解解酒气(潮汕话俗称“食夜糜”),因此路灯下、粥桶边,总是人头攒动、熙来攘往,店主或是夫妻俩,或是父子档,入夜后最为繁忙。在当地,粥品又分为差异鲜明的两大流派,一是白粥,二是香粥,即我们通常讲的砂锅粥。

砂锅粥与白粥的区别,一是看有没有加入其它食材,二是看有没有加料调味。砂锅粥须用生米现熬,锅内舀入骨汤后,还要添加多种调料,再辅以海鲜、河鲜或野味,熬至火候足时端上桌,粥面微沸,香气扑鼻,鲜美浓郁,粥菜合一,无需任何腌菜佐餐。砂锅粥配料丰富,品种变化多端,最具代表性的是鳝鱼粥、生鱼粥、肉蟹粥等,比较家常的有春菜粥、鸭粥,高大上版本的前三甲为鲍鱼粥、龙虾粥、血鳗粥。

食材:

鸡、虾、米、香菜、油、盐、酱油

做法/p>

1、先煲粥,多少人吃看情况放米,洗干净后放去煲,粥容易粘底,煲的时候要注意拌动!

2、选用甜脆金黄色的萝卜干,把萝卜干剁碎,直接放进粥里一起煲。

3、虾洗干净,把头切掉,从中间划开,把黑色线挑走,放油盐酱油捞一下倒进粥里。(嫌麻烦的黑线也可以不管他,虾也可以切开两边,自己喜欢。)

4、把鸡洗干净,切小,放油盐酱油一起捞一下放进粥里一起煲。

5、香菜等粥煲好,放盐调好味后再放香菜,一翻转就可以出锅了。

五、鲎粿

鲎粿

鲎粿是风味独特土生土长的潮阳特色小吃,其中以棉城的鲎粿最为出名。笔者虽早已不居住在家乡,但每每回棉城,总会迫不及待地想去尝尝鲎粿,毕竟其他地方所称的“潮阳鲎粿”,都难以品尝出家乡鲎粿的美味。

鲎粿不仅有其独特的美味,而且历史悠久。据《潮阳县志》记载:“潮邑鲎粿乃粉粿中之精品,清康熙年间也以奉客。而粉粿则唐乃有之。”由此可见,早在清康熙年间,鲎粿就常被当作待客的佳品,这足见鲎粿在棉城人心中的地位。不仅如此,笔者认为,鲎粿之所以至今仍受追捧,闻名海内外,民间传说也功不可没。

百善孝为先,当我们从儒家孝文化的视角审视这道美食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潮汕孝文化源远流长,深入人心,盛唐以来,潮汕地区就受到儒家孝文化的影响,经过宋、明官师的熏陶教化和乡绅的发扬光大,使得孝文化成为潮汕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人们普遍认为遵守孝道不仅会带来家庭、家族的和睦与稳定,也会使人际关系趋于和谐。现在的潮汕人秉承着孝顺长辈的高尚品德,将儒家孝文化当作生活、工作的准则。笔者看来,奉行孝道是追求各种美德的起点,孝不单单是物质的满足,更是建立在敬的基础上,或许这就是潮阳人赋予鲎粿美食孝道传说的原因。传说中这位媳妇为家婆创制鲎粿的行为正体现了其对婆婆的孝敬,也是对潮汕孝文化最直接生动的诠释。

据民间传说,鲎粿是潮阳一位孝顺的媳妇创制出来的,因为其婆婆年迈无牙,难以咀嚼,因此肠胃也消化不良。媳妇既心疼又着急,听说鲎肉腌制的鲎酱不仅美味而且有助消化,她突发奇想,将粥浆加入番薯粉制成软柔细滑的鲎粿,再加上美味的鲎酱,给婆婆食用。婆婆尝后觉得既柔软又不粘牙,更不必用力咀嚼,十分喜欢,以后每日都食用这一美食,身体也很快康复。婆婆问媳妇:“你做的是什么粿?”媳妇不知何名,急中生智答曰“鲎粿”。如今,这传说的主角名字和发生的年代与地点均难以考证。鲎粿也经过厨师们的不断改进,在原先的基础上,添加了鲜虾、碎肉,咸蛋、香菇、鱿鱼等配料,先将制成的鲎粿蒸熟再用文火煎熬。由于鲎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鲎酱无法制作,现在厨师只能在酱料上大做文章,最为常见的是将酱油和沙茶酱同时作为酱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